Montag, 1. September 2008

Qiao Yi: Zhuangzi (Chinese Abstract)

作者: 乔 毅 〔联邦德国帕德博恩〕

寄送北京图书馆学位学术论文收藏中心论文一篇:


◇ 学术论文:

庄子著作中情感的语言表达及其德语与英语翻译的语际语言学研究


— 〈论文摘要〉 —


由中国道家宗师庄周(公元前365—290)撰写的经典著作《庄子》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他的著作对“道”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大量的寓言、神话和故事,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在庄文中彼彼皆是。

根据中国的传统哲学可将人的情志归结为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的五种元素—亦即五行。属木及属火的五行情志划归于阳(例如:怒、喜同属激情型),属金及属水的五行情志划归于阴(例如:忧、恐同属压抑型)。属土的情志(例如:思)可兼容其他各五行情志。当阴、阳和谐之时,万物吉泰。

对于每种五行情志,我们都选出一正一付的汉语表达进行讨论。这样,在我们的研究模型中共有五行情志的十种语言表达。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各五行情志为主的语言表达为“怒”、“喜”、“思”、“忧”、“恐”;各五行情志为付的语言表达为 “恶”、“爱”、“欲”、“悲”、“惊”。


本文研究的基础是义项分析法。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于:每个汉语感情词都是多义的。尽管一种纯先验论的翻译—以德语翻译为例—可归结为为主表达的Zorn
(怒)、Freude(喜)、Grubelei(思)、Kummer(忧)、Furcht(恐)以及为
付表达的Hass(恶)、Liebe(爱)、Begierde(欲)、Trauer(悲)、Schreck
(惊),然而在事实上,它们尚有很多其他的译法;这些庄子著述中感情表达的德语及英语翻译比纯先验的翻译复杂得多,有时甚至令人眼花缭乱。为了捋清头绪,我们首先应考察和确定从庄子著述中各截选的语录中诸情感表达的有关义项的应用状况。考察义项必须采取上下文相关的分析法。

譬如,我们把“怒”分为四个义项。举例地说: 选自《齐物论》的语录 5/2/38“狙公赋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中的“怒”取其第一
义项,即:生气(+1H c: Zorn, Wut; anger, rage),两种德译文分别为 erzurnt 和 bose,英译文为 furious。而选自《逍遥游》的语录 1/1/2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怒”则取其第四义项,即:奋发(+4H: tatkraftig, energisch handeln; vigour, vitality),各译文均采取意译的办法,例如一种德译文用分词 kreisend 来表达腾飞的奋发状。按照心理语言学的分析,“怒”的第四义项为第一义项的心理变体和生理体现。

五行情志并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动态的、不时地处于转化之中。以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考察诸情志的表征及变易是心理语言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例如选自《充德符》的语录 13/5/32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中的“思”,原为属土的五行情志,但一种德译文却将它译为属火的五行情志zugetan,究其原由,显然是基于“火生土”而导致的由“喜爱”向“思虑”的情志变易。

对情感表达翻译的评价都是在各截选的语录中根据这种语义分析进行的。本文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从《庄子》中(以内篇为主)截选的含感情表达的诸多的语录及其德语与英语译文进行语际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方面的评论性的研究。翻译评论包括如下要点:

⒈ 确定和论证各情感表达在原文中的义项;
⒉ 对照两种德语译文 D1和 D2(分别为 Sylvia Luetjohann 及 Richard Wilhelm 的译本)及一种英语译文 E(Burton Watson 的译本)对各个情感表达进行语际语言学的对比考察鉴定;
⒊ 借助权威性的德语与英语词典—诸如大杜登 Duden 德语词典及 Webster 英语词典 —对译文进行语义分析;
⒋ 参照 Carroll E. Izard 等当代学者奠定的情感研究理论对感情概念进行心理语言学的分析;
⒌ 解释情感表达的变易,论证变易的过程及过渡区域;
⒍ 评论翻译的手法、特点、精采及有趣之处、置疑点,等等。

通过此项研究使我们确信,五行情志的语言表达大部分都是可译的。可译性建立在感情被指(Designe)的普遍性之上。

翻译的必要性建立在语言所指(Designant)的差异性之上。为了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语言转换起着重要作用。

将庄子原文著述中的各个情感表达译为德语和英语时所施加的语言转换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㈠ 直译; ㈡ 意译; ㈢ 释义; ㈣ 隐喻; ㈤ 转译。

〖这篇论文是作者在帕德博恩从事语言学及哲学专题研究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为“德国人领会汉学思想”文化科学中心课题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那里的学术活动奠定了一个基础。这项研究工作所沿用的理论模型详见作者所著《论语际语言学模型和机器翻译在汉语教育控制论实验中的作用》一文。〗

Labels:

0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Abonnieren Kommentare zum Post [Atom]

<< Startseite